58 | 0 | 1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探讨丝绸之路艺术创作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发展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自设计平权理念提出以来,这一概念已成为丝绸之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要素。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影响下,丝路艺术创作中的国家形象展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包括更广泛的创作主题、参与者群体以及更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这些新特征不仅丰富了国家形象的内涵,而且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了国家形象向更加多元、多维和立体化方向发展。
Abstract:[1]于秋月,刘坚.“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分析及主体重塑[J].学术探索,2024,(01):148-156.
[2]高建进.文都泉州:百姓“文化意识”越来越浓[N].光明日报,2015-11-07.
[3]牛俭,王琦.“他塑”困境下双语主持人跨文化传播的破局思路[J].传媒,2023,(18):53-56.
[4]史永棠.传承文化,关怀时代——论紫砂作品“丝路筝语”的创作[J].江苏陶瓷,2020,(02):39+42.
[5]曹雅丽.叶小纲用“中国特色”音乐讲好中国故事[J].中国纪检监察,2021,(21):60-62.
[6]毕明辉,林小英.“中国音乐”与国家形象[J].音乐研究,2023,(02):26-31+45.
[7]潘鲁生.为传播国家形象而设计[N].人民日报,2019-05-19.
[8]“艺术设计与国家形象塑造”高端学术论坛[J].装饰,2016,(01):7.
[9]李振伟.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首展)在京开幕[N].中国美术报,2023-08-21.
[10]刘利平.丝绸之路艺术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14.
[11]熊婧君.平权运动、技术创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人艺术探索——从大卫·霍克尼看大师的诞生[J].四川戏剧,2021,(05):69-72.
[12]崔志胜.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与历史经验[J].长江论坛,2024,(05):32-40.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505;G122
引用信息:
[1]包文瑞.设计平权以来丝绸之路艺术创作中的国家形象探析[J].丝绸之路,2025,No.399(02):31-39.
基金信息:
202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跨越时空的媒介重构’丝路文化基因传播研究”(2022J037); 2024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传统民居楹联匾额中家训思想在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传承路径研究”(24JZ021)